“未病先防”是中医传统的养生方法,是指在人体未发生疾病之前,充分调动人体的主观能动性而增强体质,颐养正气,提高机体抗病能力,同时采取各种有效措施,做好预防工作,能动的适应客观环境,避免致病因素的侵害。如采用环境卫生管理、气功、食疗、敷贴、针刺、中药等方法。《素问·四气调神大论》中提出:“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,不治已乱治未乱,此之谓也。夫病已成而后药之,乱已成而后治之,譬犹渴而穿井,斗而铸锥,不亦晚乎”,生动地指出了治未病的重要意义,而日常看似简单的梳头、佩戴香囊、药膳,蕴含深奥的中医养生哲理,是老少皆宜的防病养生好方法。
一、日梳三遍百病除
《黄帝内经》中有“一日三篦,发须稠密”之名言。中医学认为,人的头部是“诸阳所会,百脉相通”,人体的重要经脉和四十多个大小穴位均汇聚于头部,这些经脉和穴位起着运行气血、濡养全身、抗御外邪、沟通里表上下的作用。梳头时的温和剌激,通过神经反射作用,促进头部血液循环,可以疏通经脉、宁神开窍、醒脑提神,使头发根部血液循环加快、发根坚固、发色黑润,满足头皮及毛发的血氧需求,加快细胞新陈代谢,使头发变得乌黑光润。据古书记载,慈禧每天五点早早起床,直到八点,只做三件事:洗脸,化妆,梳头。七十多岁的慈禧头发乌黑油亮,满头珠翠。宋美龄深谙养生之道,要求身边人员一定要用梳子早晚有规律地给她梳头,往返回梳二十次。她活到一百多岁,去世时依然满头青丝,头发浓密,顺应了中医所说的“发为血之余”。
二、佩戴中药香囊祛病邪
佩戴香囊,虽是一种民俗,但也是一种预防瘟疫的方法。在古代,夏季传染病开始泛滥的时候,古人为了确保孩子们的健康,用中药制成香袋拴在孩子们的衣襟和肩衣上。中医认为,皮毛肌腠与五脏六腑相贯通,其药物外用,药性可从皮肤毛窍汗孔而入腠里,通过经络直达脏腑,起到调整机体阴阳平衡、鼓舞正气、抵御外邪的作用。香囊有提神醒脑之功,可随身携带,佩在腰间或胸前,也可放在房间、衣柜里等,使空气中充满香气。因此,身边准备一个多味中草药填充的中药香囊,不仅能够使得身体有香味,而且还具有开窍宁神、镇静助眠等养生的作用。通过不同的配方调剂还能达到相应的养生效果。香囊不仅要中看,更要中用,里面塞什么至关重要,因为这决定了它有什么功效,适合什么人佩戴。艾叶、紫苏、丁香、藿香、薄荷、陈皮等组成的香囊可以达到驱蚊的效果;苍术、川芎、白芷、藿香、荆芥等组成的香囊可以达到预防感冒的效果;人参、黄芪、藿香、苍术等组成的香囊可达到补气健脾、开窍醒神的效果,可用于辅助治疗容易疲劳、精神不振、少气懒言等症状。但需要注意,佩戴香囊要看使用者是否有过敏性疾病,要看香囊中有没有使用者过敏或有其他禁忌的药品;香囊因药味不同而具有不同的功效,使用时要对证应用,不可盲目。
三、中药小食受追捧
“民以食为天”,一个好的饮食可以带给我们身体一个质的飞跃。例如龟苓膏有很好的滋阴降火作用,对于火气较大,长痘痘、口腔溃疡、便秘的人比较适合,可以作为很好的居家、办公零食。但由于龟苓膏性比较寒凉,所以本身体质虚寒,有腹泻等症状的人群就不适合吃龟苓膏,很可能加重寒泻。酸梅汤是餐桌上不可缺少的饮料之一,它能很好地补充人体由于出汗而丧失的水分和盐分,同时,酸梅汤也是很好的开胃食品,能促进消化,降血糖、降血脂,可谓好处多多。但酸梅汤有一个很显著的作用就是收敛,所以需要发汗的外感病人,以及呼吸道有痰的咳嗽病人都不宜多喝。另外,有胃溃疡的人群和生病正在用药的人群也不适合酸梅汤。中医讲究辨证进补,即不同年龄、体质人群调理身体时切忌盲目、随大流,一定要根据自身体质、身体近况调理,最好遵从医生的指导进行。
上一条:
下一条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