标 题: | 2025年上半年消除母婴传播信息分析评价报告 | ||||||||
索 引 号: | 111503003531110484/2025-04376 | 发文字号: | 无 | ||||||
发文机构: | 乌海市卫生健康委员会 | 信息分类: | 医疗卫生信息 | ||||||
概 述: | 2025年上半年消除母婴传播信息分析评价报告 | ||||||||
成文日期: | 2025-08-22 00:00:00 | 公开日期: | 2025-08-22 11:48:11 | 废止日期: | 有效性: | 有效 |
母婴传播是艾滋病、梅毒和乙肝(以下简称“艾梅乙”)感染儿童的主要途径,严重威胁儿童健康与生命安全。我市自2015年全面实施预防母婴传播项目以来,通过持续政策推动与技术迭代,已形成覆盖婚前、孕前、孕期、分娩及儿童期的全周期防控体系。本报告系统分析当前消除母婴传播工作的成效、挑战与优化路径。
1.检测覆盖率全覆盖
得益于“逢孕必检”策略的严格落实,我市2025年1-6月孕产妇“艾梅乙”检测率100%。
2.母婴传播率保持稳定
艾滋病:母婴传播率“零发生”,优于国家2%的控制目标,无新发感染孕产妇。
梅毒:通过规范治疗与随访管理,先天梅毒报告发病率为0。
乙肝:乙肝母婴传播率为0,乙肝感染孕产妇所生儿童首剂乙肝疫苗及免疫球蛋白接种率均达100%,12月龄内乙肝表面抗原检测阳性率为零。
3.治疗与干预服务高覆盖率
(1)梅毒:
从上报地区分析:2025年1-6月乌海市梅毒感染孕产妇人数共14人,均为海勃湾区上报,其中9例为乌海市妇幼保健院上报,5例为乌海市人民医院上报。梅毒感染产妇人数8人,均为海勃湾区上报,其中6例为乌海市妇幼保健院上报,2例为乌海市人民医院上报。
从梅毒感染孕产妇相关人口学特征构成分析:见表1
表1 2025年1-6月全市梅毒感染孕产妇人口学特征
特征变量 | 例数 | 占比(%) |
年龄 | ||
20-30岁 | 6 | 42.86 |
30-40岁 | 6 | 42.86 |
40-50 岁 | 2 | 14.28 |
民族 | ||
汉族 | 12 | 85.71 |
蒙古族 | 2 | 14.29 |
文化程度 | ||
初中 | 4 | 28.57 |
高中 | 2 | 14.29 |
大学或大专 | 8 | 57.14 |
职业 | ||
家务及待业 | 7 | 50.00 |
工人 | 2 | 14.29 |
个体 | 2 | 14.29 |
职员 | 2 | 14.29 |
餐饮食品 | 1 | 0.71 |
梅毒感染孕产妇分娩前非梅检测率:2025年1-6月梅毒感染产妇为8人,分娩前均接受了检测,检测率为100%。
梅毒感染孕产妇治疗率及规范治疗率完成情况:2025年1-6月梅毒感染产妇人数8人,治疗率100%,规范治疗率100%。
梅毒感染孕产妇所生儿童预防性治疗率:2025年1-6月梅毒感染产妇人数8人所娩新生儿8人,所生儿童均进行了预防性治疗。梅毒感染孕产妇所生儿童预防性治疗率100%。
从乙肝感染孕产妇相关人口学特征构成分析:见表2
表2 2025年1-6月全市乙肝感染孕产妇人口学特征
特征变量 | 例数 | 占比(%) |
年龄 | ||
20-30岁 | 6 | 40.00 |
30-40岁 | 9 | 60.00 |
民族 | ||
汉族 | 13 | 86.67 |
蒙古族 | 1 | 0.66 |
回族 | 1 | 0.66 |
文化程度 | ||
初中 | 2 | 13.33 |
高中 | 3 | 20.00 |
大学或大专 | 10 | 66.66 |
职业 | ||
家务及待业 | 6 | 40.00 |
职员 | 6 | 40.00 |
工人 | 2 | 13.33 |
医务人员 | 1 | 0.67 |
从上报地区分析:2025年1-6月乌海市乙肝感染产妇人数共15人,均为乌海市妇幼保健院上报。其中居住地为乌海市共9人(海勃湾区2人、海南区2人、乌达区5人),鄂尔多斯4人、阿拉善左旗2人、
高母婴传播风险乙肝孕产妇抗病毒治疗分析:2025年1-6月乙肝感染产妇高母婴传播风险为4人,4人均接受了抗病毒治疗。
(一)政策体系完善
通过专项实施方案细化目标,建立“市县两级领导小组+技术指导专家组”双轨机制,将消除目标纳入政府绩效考核,强化责任落实。
(二)技术能力提升
将实验室管理与质量建设作为消除艾滋病、梅毒和乙肝母婴传播工作的核心环节,通过健全实验室质控体系、强化技术培训、规范检测流程、加强检测物资供应能力建设和数据信息管理,构建覆盖筛查、诊断、确证及随访的全流程实验室质量管理网络。各单位协调联动,明确分工,紧密配合,高效落实消除艾梅乙母婴传播检测任务。
(三)干预手段创新
推广“抗病毒治疗+安全助产+科学喂养”一站式服务,对感染孕产妇实施“孕期治疗+产后持续随访”全周期管理。通过建立多学科协作机制,整合产科、感染科及儿科资源,在定点医疗机构提供统一服务窗口,简化就诊流程,减少孕产妇奔波负担。具体实施中,孕期治疗包括免费抗病毒药物发放、病毒载量动态监测及个性化用药指导;安全助产环节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规范,并结合婴儿出生后即时免疫接种;产后随访则依托电子健康档案系统,社区定期进行电话回访和上门访视,监测婴儿抗体水平及喂养状况,确保干预无缝衔接。2025年上半年,我市产后随访完成率超95%,有效支撑了母婴传播率稳定控制在低水平。此外,加强社区宣教,通过孕妇学校、家庭医生签约等方式,普及科学喂养知识,减少社会歧视影响。
流动孕产妇管理难题
我市服务助产机构周边盟市孕产妇占比达30%左右,其孕产保健信息不能互通,个别孕产妇隐瞒病情,导致干预时机延误。
1.医疗歧视现象仍存在
感染孕产妇曾遭遇医疗机构过度防护措施,导致其隐瞒病情、逃避检测。
2.家庭支持体系薄弱
3.感染者家庭面临心理负担困境。此外,社区对感染儿童接纳度低,部分幼儿园以“健康安全”为由拒收乙肝表面抗原阳性儿童。
2.感染者家庭心理支持
联合社会组织开展“感染者家庭心理沙龙”,缓解焦虑情绪。
全链条数据平台建设
整合婚检、孕检、分娩、儿童保健等数据源,构建“艾梅乙”母婴传播动态监测数据库。通过大数据分析识别高风险人群特征,为精准干预提供依据。
我市消除“艾梅乙”母婴传播工作已取得成效,但区域不均衡、社会歧视等问题仍需持续攻坚。未来需以“精准服务、权益保障、科技创新”为抓手,推动防控模式从“规模扩张”向“质量提升”转型,最终实现2025年全国层面消除母婴传播的目标,为儿童健康筑牢第一道防线。
上一条:
下一条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