标 题: | 乌海市“一刻钟健康医疗圈”建设工作推进方案 | ||||||||
索 引 号: | 111503003531110484/2022-04202 | 发文字号: | |||||||
发文机构: | 信息分类: | 部门文件 | |||||||
成文日期: | 2022-04-01 00:00:00 | 公开日期: | 2022-04-01 16:09:29 | 废止日期 | 公文时效: | 有效 |
社区是城市的基本单元、转型的实践起点,也是服务群众的“最后一公里”。为践行以人民健康为中心的发展思想,发挥社区生活圈基础性和综合作用,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(站)建设好,把更多优质医疗资源、更好的医疗服务放到社区,为社区居民提供精准化精细化服务,按照《乌海市推进一刻钟社区生活圈建设工作方案》(乌党办发〔2022〕5号),结合我市实际,制定本推进工作方案。
一、指导思想
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,全面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、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内蒙古重要讲话精神,落实市第八次党代会确定的“坚持一个遵循、贯彻一条主线、推进两大任务、实现三高目标”发展思路,坚持以人民健康为中心的发展思想,以改善人居环境、补齐社区医疗服务短板、提升服务品质为核心,以满足乌海市民更希望获得预防、治疗、康复、护理等全方位需求为目标,促进优质医疗资源均衡布局,满足居民在家门口就医的服务需求,提升医疗服务质量,实现更高水平的全民健康,增强人民的获得感、幸福感、安全感,让人民群众在城市生活得更方便、更舒适、更美好。
二、工作目标
按照“试点先行、示范带动、以点带面、全面推开”的步骤要求,突出便民利民惠民导向,通过三年建设(2022-2024),建立高覆盖、高品质、全方位的社区医疗服务网络,满足社区居民日常小病看诊、取药等基础性门诊医疗服务需求。以社区为重点提升婴幼儿照护服务能力,逐步形成家庭、社区、机构“三位一体”的服务网络,满足群众的婴幼儿照护服务需求。2022年,各试点社区每千人口拥有3岁以下婴幼儿托位数达到2个以上,试点社区托育服务机构全覆盖。2024年,全市每千人口拥有3岁以下婴幼儿托位数达到4个以上。
三、工作内容
(一)优化医疗机构布局
优化医疗机构规划布局,规范医疗资源管理,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难以覆盖的小区,要补充设置社区服务站,实现社区卫生服务100%覆盖全市居民,充分满足居民就近、及时、方便的享受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和基本医疗服务的需求。按照国家、自治区有关标准、规范,结合各区实际情况,新建、扩建、改建一批婴幼儿照护服务机构和设施。从2022年起,新建居住区配套建设托育服务设施达标率100%,与住宅同步验收。老城区和已建成居住小区,没有托育服务设施或设施不达标的,2025年前通过购置、置换、租赁等方式建设完成。
(二)促进优质资源下沉
坚持以人民健康为中心,以构建“基层首诊、双向转诊、极慢分治、上下联动”的就医格局为目标,做实紧密型医疗集团建设行动,推动三级医院优质医疗资源通过专家坐诊、技术帮扶、人才培养等手段下沉基层,为圈内居民提供同质化、连续性的医疗卫生服务。实施精准帮扶,健全公立医院与基层之间的信息通道,以居民卫生健康需求为导向,采取科室对科室精准对接方式,在基层设置专家门诊,由副主任以上医师在基层开展专家门诊服务,提升基层医疗机构水平。继续推行公立医院医师晋升高级职称前下基层服务一年的工作制度。
(三)提升基层服务能力
扎实开展“优质服务基层行”活动,重点提升基层包括门诊、急诊急救、住院、检查化验、康复等方面的医疗服务能力,推动基层医疗机构优化服务方式、开展预约诊疗、远程医疗等服务,让群众在家门口享受到优质的健康医疗服务。2022年,所有基层医疗机构都要开展“优质服务基层行”活动自查,以试点内社区服务中心为打造重心,各区基层医疗机构中40%的要达到基本标准,10%的要达到推荐标准。充分发挥中医药(蒙医药)在治未病、疾病治疗和疾病康复的重要作用,全面推广针灸、推拿、拔罐等技术,推广中(蒙)医药适宜技术10项以上,为社区居民提供中(蒙)医诊疗、康复及养生保健服务。持续做好65岁以上老年人和0-36个月儿童中医药(蒙医药)健康管理项目,覆盖率,2023年覆盖率分别达到70%和77%。加强基层中医馆(蒙医馆)医建设,100%基层医疗机构中医馆(蒙医馆)达到建设标准,50%基层医疗机构中医馆达到提档升级标准,每个中医馆(蒙医馆)配备2名以上中医(蒙医)专业技术人员。
(四)加快基层人才培养
依托区级医联体牵头单位开展基层医疗卫生人才招聘工作,以区级医院为依托,对外招聘临床、护理等高学历人才,人事关系挂靠在区级医院,人员安排试点圈内的基层机构,享受区级医院同级别医生待遇,确保人员“招的进来、留的住”。开展全科医生转岗培训。依托市人民医院全科医生转岗培训基地,采取招聘、派出培养等方式加强基层全科医生培养,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科医生数逐年增加。
(五)增加优质服务供给
增加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供给,引导更多的二、三级医院医师加入家庭医生队伍,激励退休医务人员到基层医疗机构开展服务。以购买第三方服务的方式,吸引优质的个体诊所参与家庭医生签约服务。到2024年,试点内老年人等重点人群签约服务覆盖率要达到85%以上。进一步完善管理考核工作机制,针对签约而不履约问题,将签约居民健康状况纳入到对家庭医生团队的绩效考核中,考核结果同家庭医生团队和个人绩效分配挂钩,推动家庭医生做实签约服务。
(六)推进“智慧医疗”服务
以便民惠民为出发点,依托自治区“云诊室”应用系统建设我市“互联网”诊疗平台,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提供影像、心电等基层检查上级诊断服务,推进优质医疗资源向基层延伸。推进“互联网+护理”服务,开展社区延续护理服务试点,创新社区老年医疗护理服务的机制体制。推进家庭病床建设,推广家庭医生“上门出诊服务”,做好家签居民住院康复健康管理服务。拓展基层卫生管理信息系统功能,提高三级医院对基层远程医疗信息的支持力度,保障分级诊疗制度有效落实。2023年,所有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现全预约就诊模式,实现诊间实时结算。
(七)探索多元化托育服务模式
以建设“一刻钟”社区生活圈试点为契机,积极探索社区办点、幼儿园延伸、家庭“邻托”等多样化的托育服务模式。在社区居委会利用闲置用房打造“社区式”照护服务机构,通过招募专业志愿者和聘请专业人员,为街道、社区工作人员及社区周边家庭提供临时托、半日托等服务;利用一楼带院的居民用房,为小区婴幼儿家庭提供临时、半日和全日照护服务的“家庭式”托育服务机构;通过幼儿园增设托班的方式开展“延伸式”托育服务,满足群众对托育服务的不同需求。鼓励支持行政机关、企事业单位、产业园区等用人单位,单独、联办或与社区合办婴幼儿照护服务机构,在工作场所为职工提供福利性托育服务,有条件的可向附近居民开放。
(八)提高健康生活意识
针对社区不同人群的健康需求,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每年要制定健康教育工作方案,通过组织开展健康知识讲座、义诊咨询、发放健康科普知识宣传册、播放健康教育影像资料、设置固定的健康教育宣传专栏等,进一步普及疾病防治、合理膳食、养生保健等知识,倡导健康的生活方式,提高居民健康素养水平。设置具备开展健康教育的场地、设备及设施,配备专(兼)职人员。每月举办不少于1次的线上线下的健康讲座、咨询活动;免费向群众发放宣传资料,年不少于12种;播放健康教育音像资料,年不少于6种;设置健康教育宣传栏不少于2个,每月更新1次;在提供医疗卫生服务时,要有针对性的向就诊群众开展个性化的健康知识和健康技能教育。
四、保障措施
(一)加强组织领导
各区、委直属相关医疗机构要深化思想认识,将“一刻钟健康服务圈”充分融入 “一刻钟生活圈”建设,加组织领导,成立建设工作领导小组,进一步明确工作目标任务,建立工作台账,夯实责任,推动工作重心下沉,实现“市、区、社区”三级联动,推进“一刻钟健康服务圈”取得扎实实效。
(二)推动试点先行
各区要密切关注、及时跟进各试点地区工作推进情况,做好典型培塑,加快形成符合实际、可推广、可复制、可持续的经验和模式,适时推广成功经验,发挥示范引领作用。
(三)做好督导考核
市卫健委将把建设“一刻钟健康服务圈”工作成效作为重要考核内容纳入对各区、委直属相关医疗机构的年度考核指标体系。对建设工作落实情况进行跟进督查,定期调度,对不担当、不作为的行为进行造成工作推进缓慢的地区和相关医疗机构,及时进行通报,确保各项工作任务全面落实到位。
(四)加强宣传引导
各区、各相关医疗机构要充分利用报纸、电视、网络和新媒体等广泛宣传“一刻钟健康服务圈”内容,采取专栏报道、新闻发布等形式,及时宣传工作的重大意义、工作进度和举措成效,强化社会监督,多渠道听取服务对象意见建议,完善与提升服务水平和服务能力,增进社会各界的理解支持,积极营造良好舆论氛围,切实让群众知晓并享受政府的便民服务。
附件:乌海市“一刻钟健康医疗圈”建设工作推进小组
乌海市“一刻钟健康医疗圈”建设工作推进小组
组 长:任继华 市卫生健康委主任
副组长:李普联 市卫生健康委副主任
张国华 市卫生健康委副主任
李俊平 市卫生健康委副主任
周兆海 市人民医院党委书记
魏秀英 市蒙医中医医院院长
甄 芮 海勃湾区政协副主席兼卫生健康委主任
李荣伟 乌达区卫生健康委主任
许建军 海南区卫生健康委主任
成 员:王 鑫 市卫生健康委办公室主任
任建民 市卫生健康委规划信息科科长
韩佳辰 市卫生健康委医政医管科副科长
赵海燕 市卫生健康委人口家庭与老龄健康科负责人
荆 蓓 市卫生健康委宣传与科技教育科科长
高 霞 市卫生健康委中医药(蒙医药)管理科科长
贡斯乐玛 市卫生健康委基层卫生与妇幼健康科科长
白 宏 市人民医院医务科主任
刘有明 市蒙医中医医院医务部主任
孙海涛 海南区卫生健康委基层卫生与妇幼健康股股长
李慧洁 海勃湾区卫生健康委基层卫生与妇幼健康工作负责人
宋桂萍 乌达区卫生健康委基层卫生健康工作负责人
焦春燕 乌达区卫生健康委托幼服务工作负责人
上一条:
下一条: